最近很多地方经受暴雨的袭击,河流、湖泊、水库涨水,即使在光头老家干枯很多年的池塘也有了积水,并且有鱼生存。光头老家比较干旱,池塘内已经干枯3-4年,池塘附近的住户在池塘内种菜,或者种植农作物。
乡下小池塘
今年4月份下雨后,池塘内有几十公分的水,前些天再次降雨,水位更深,但并没有人放鱼,池塘也没有连通的河流,可以说只是一个小水坑而已,池塘旁边都是住户,那么这些鱼是哪来的?
我们印象中水域内“有水就有鱼”,只要水能存在一段时间,比如:暴雨后的水洼几个月后水位没有下降,或者干枯的小河流从新有水流动,都会有鱼生长。我们老一辈说:“鱼是草籽变的”或者说“鱼是自己生长出来的”,那么真的如此吗?并不是!鱼儿并不是凭空生长的,原因有3点。
鱼儿并不是凭空“长”出来的
在一些河流的入水口,或者小溪汇入河流的入口,有一些鱼类喜欢逆流而上,甚至体型比较大的鱼类,也会逆流而上,从而在其他水域内生存,它们会来到其他水域内,甚至来到没有鱼的池塘,这是为什么呢?
1)、呼吸、鱼类的呼吸器官为鳃,鱼鳃能够过滤水中的氧气从而完成呼吸。在降雨后水流向低处流动,流动的过程中水面和空气的接触面变大,水体内的氧气增多,鱼类逆水游动能够呼吸到更多的氧气。但是逆水游动中鱼类并不知道目的地,从一个水面也就游到另一个水面,这是一个水塘内没有鱼,有水后就有鱼的过程,也是鱼类扩散的过程。
鱼儿逆流而上
2)、食物、鱼类生存生长需要食物,降雨后,雨水浸透地表,地表内的蚯蚓、昆虫和被雨水打落下来的草籽,植物的种子等随着水流进入水中,这些都是鱼类的食物。但是“狼多肉少”,很多鱼类吃不到,想要吃到就需要占据有利的地形,有些鱼类为了吃到更多的美食而逆水游动,从一个水面来到另外一个水面。(食物的味道也是诱惑鱼类逆水游动的一个原因)
鱼儿追寻食物的脚步
3)、繁殖、有些繁殖期的鱼类有逆水游动也就是洄游的本领,比如:刀鱼、鲥鱼等都会生殖洄游。鱼类身上有“侧线”,侧线对水流的刺激尤为敏感,能帮助鱼类确定水流的速度和识别方向。而一些淡水鱼类也会生殖洄游,特别在繁殖期的鱼类,它们会逆水游动,来到浅水区,因为浅水区有水草,食物比较多,鱼类把鱼卵产在水草上,水草也能够满足鱼类产卵后对食物的需求。
鱼儿为了产卵来到浅水区
鱼类喜欢含氧量充足的地方,尤其是流动的水域;涨水后食物比较多,鱼类追寻食物迁徙;繁殖期的鱼类也会来到氧气充足食物丰富的地区。这几个原因造成鱼类近距离或者远距离迁徙,在你不知道的时候,它已经来到无人放养的池塘。有些朋友说,附近没有出水口入水口,鱼类根本进不来,您别着急,往下看。
在一些封闭的池塘,附近没有水源,即使有大型水面也相距很远,其他水面的鱼类想要到达这个水面很困难,为什么没有养鱼而水域内有鱼生存?
1)、水鸟夹带鱼卵、水边生长有很多水鸟,靠捕鱼为生,这些水鸟并不会在固定的水域内生存,一个群落的水鸟甚至在方圆几十公里内的水域内游荡。水鸟在捕食的过程中,它的羽毛或者它深入水域内的爪子很容易粘上鱼卵。当它从一个水域来到另外一个水域的时候,鱼卵被带到另外的水域内,这些鱼卵在水域内孵化并慢慢繁殖,水域内也就有了其他鱼类。
水鸟的羽毛上、脚上粘附鱼卵
比如:光头小时候家里有一口大水缸,缸内种植一颗莲藕,从来没放鱼,但是里面却有鱼苗,这是水鸟经常站在水缸壁上,带来的鱼卵孵化后生长的鱼苗。
2)、引水入塘带来的鱼儿和鱼卵、一些水塘刚刚建好的时候需要放水,水源为河道放水,或者水库湖泊抽水。不管是放水还是抽水,水域内都有鱼类的鱼卵,甚至鱼苗,这些鱼卵或者鱼苗进入封闭池塘后慢慢生长,慢慢繁殖,水塘内也就有了鱼。
抽水排水的时候鱼卵的混入
比如:京城里的水基本是引水入城,随水而来的是成鱼、鱼苗和鱼卵,它们慢慢繁殖鱼类也就多了起来。
3)、放生者放生、放生的人越来越多,96KaiFa源码也会放生。钓到鱼后找一个无人知道的野塘放生,以后钓鱼的时候就不再为钓不到鱼而烦恼。有时候是所谓的许愿放生,放生地点不固定,有可能没有鱼的水域内也会放生一些鱼类。
放生者放生后,鱼类慢慢繁衍
比如:光头在爬山的时候,半山腰有一个小水塘,(附近没有水源,只是一个小石坑)只有几亩大小,里面很多红鲤鱼、红鲫鱼,这些鱼类是放生的。
4)、地下水相通、有些地方地下水是相通的,即使不是喀斯特地貌,地下水也是相通的。鱼类通过地下通道游到另外一个水域内,然后慢慢生长繁殖,种群也就多了起来。
有些地方地下水相通,鱼类能够交叉游动
比如:农村都有深井,在干旱的季节需要抽水浇地,抽水的时候井底的泉眼哗啦啦往外流水,这些泉眼有可能通向其他水面,鱼类通过泉眼能够游动到其他水域内。
水鸟虽然以鱼类为生,但也是鱼类传播的途径之一,充当一个桥梁作用;引水入塘就更容易解释,肯定有很多鱼类随着引水进入池塘;放生也很正常,这就像“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”的道理一样;地下水相通很常见,特别在云、贵、川地区更常见,地下水相通给鱼儿更多扩大领地的机会。如果池塘内这几点都没有的话,也可能是鱼卵和鱼儿的问题。
鱼类和鱼卵都会休眠,池塘没有水的时候,它们会进入休眠状态,并且休眠的时间还不短,当下次降雨的时候,池塘塘底泥土湿润后,鱼类钻出水面,鱼卵重新孵化。
1)、鱼儿进入淤泥内、池塘内的水将要干枯的时候有些鱼类不会坐以待毙,它们早早地进入泥土当中,等降雨后水位上涨再出现在水域内,这些鱼类都比较常见。比如:泥鳅、黄鳝、鲶鱼、黑鱼等,这些鱼类都能用皮肤呼吸,或者直接呼吸氧气,短时间没有水也能在泥土中蛰伏。
水域干枯后,鱼儿躲入淤泥中
这些鱼类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,凭借此“特异功能”,当久旱无雨或者水域将干枯时,钻进泥里进入蛰伏状态,等再次来水时,便恢复到正常生活。
比如:农村的一些老池塘或者一个老河道,这些河道内淤泥非常厚,在干旱的年代没有水的时候,拿着铁锹在淤泥里挖泥鳅、黄鳝,也能挖到鲶鱼和黑鱼。
比如:在一些湖泊的浅滩冬季的时候黑鱼受不了低温,会钻入岸边浅水区泥土内躲避寒冷的冬季,到春季温度升高,水位上涨后钻出地面重新活动。(在非洲的有一种鱼类叫肺鱼,水位下降后,能够在泥土里不吃不喝4年之久。)
河水干枯后鱼类进入淤泥中
2)、鱼卵进入休眠状态、俗话说:“千年的草籽,万年的鱼籽”。意思是草籽经过千年还能生根发芽,鱼籽经过万年还能孵化,形容它们生命力很强。这里有些夸张的成分,但是鱼籽的生命力确实很强。
因为鱼籽外面有一层保护膜,保护鱼籽短时间不会腐败。在干旱的季节,鱼籽静静地躺在泥土中,当降雨后温度适宜的情况下,鱼籽能够重新孵化,变成幼鱼。科学研究表明:鱼籽在泥土中或者池塘底部能够存活将近10年,也就是说在10年内都能孵化,只是时间越长,孵化率越低。鱼卵孵化后,慢慢生长,到了繁殖期重新产下下一代,池塘内的鱼儿越来越多。
水位上升后,鱼卵重新孵化
比如:干枯多年的池塘,也没人放鱼苗,从新有水后,鲫鱼、泥鳅、黄鳝等都有生存。它们是在池塘干枯前进入塘底的淤泥里,水位上涨后重新生存。
我们总觉得鱼儿、鱼卵“弱不禁风”,其实只是我们以为罢了,只是我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鱼类,而没有用鱼类的眼光去看待。鱼类能够在地球上存在这么多年,肯定有它的生存方式,要不然早就灭绝了。比如:在我们看来鱼类离不开水,鱼卵短时间死亡,其实很多鱼类都有规避风险的方式,只是我们了解太少罢了。
结束语:与世隔绝的水域,鱼类不是凭空“长”出来的!而是靠鱼类顽强的生命力,靠鱼类的繁殖能力慢慢生长。最近几年水域内的鱼类越来越少,甚至不得不靠增殖放流,维持种群,最大的原因不是鱼类的问题,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。
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
是我们挤占的鱼类的生存空间,让鱼儿繁衍的速度越来越慢,甚至有些水域内成为一片死水。污染的加剧,电鱼、绝户网横行,鱼类生存很困难,想要壮大种群太难了。最后愿以后鱼类能够自然繁殖;愿以后水域内鱼类越来越多;愿鱼虾成群的景色再现。